深入乡村:西南财经大学西陲行者实践队探索乡村振兴的基层答案
2025年6月28日至8月3日,西南财经大学西陲行者实践队走进基层一线,在四川、甘肃、云南的24个乡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聚焦产学研合作对乡村产业升级、人才培育、生态优化的系统性影响,团队对乡村振兴的代表性案例进行实地走访,对实际数据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总结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以科学的视角解码和美乡村建设的秘密,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岷江村开展调研
在此次实践的众多乡村中,成都市岷江村、棋田村和高山村的发展故事尤为典型,队员们在与村民和村干部的深入交流中,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三产融合促发展:棋田村在农产创新中走向振兴
棋田村村民委员会的办公桌上,放满了各种规章制度的文件和当地民生民情的调查报告。队员们刚到村委会,就被工作人员的热情所感染。
“我们村现在是以前的三个村合并起来的,以前我们这边交通也不方便,全是些水泥路,现在村里的路都通到各家门口,发展也慢慢跟上了。”工作人员笑着向队员们介绍。
现在的棋田村已经是乡村振兴的示范村,俨然一副欣欣向荣的气象。队员们行走在田间,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的农田,里面种满了各式各样的农作物。“我们的第一产业还是主要做一些蔬菜、花卉、种苗的研发和推广。村里跟一些园外企业达成合作,像一些农产品比如蔬菜配送还有我们的生菜分拣中心会做一些农产品的加工。你们来的路上看到的分拣中心就是我们的一个加工的地方。”工作人员边走边向队员们讲解,队员们认真倾听,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
棋田村的农产加工和转化是当地发展的基础,而土地是农产的基石。棋田村大力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征地转化为国有用地,把宅基地的使用权让渡给城市内的企业,建立起“共享田园”模式,即将闲置的土地通过出租的方式交由企业开发,让农村的闲置资源与城市需求进行匹配,同时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吸引人才下乡。同时,依靠强大的农产品产业,棋田村建立研学基地,吸引中小学生前往开展研学活动,并开展蔬菜采摘节、朝阳节等特色节日,带动当地文旅产业的经济发展。
图为成都市郫都区棋田村竹舍小筑
“我们下一步还要加深和高校之间的联系,农产业的研发和推广需要依靠技术发展,我们现在发展也离不开技术。”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话语让实践队员们内心深受触动。看着棋田村通过土地流转激活闲置资源、让乡村面貌与产业活力发生的显著变化,队员们真切感受到这项改革对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动作用。这份直观的实践见闻,更让队员们坚定了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方向。大家纷纷表示,棋田村在土地集约化利用、农文旅三产融合等方面的鲜活实践,如同为研究注入了“源头活水”,为探索“财经赋能乡村”模式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现实样本。
产业创新绘新篇:高山村走出特色乡村振兴路
“以前我们这主要是以大型畜牧业养殖为主的,后来因为环保问题整改禁养之后又要重新找我们村的出路。”高山村工作人员的回忆,让队员们对村庄的转型之路充满好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高山村还是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传统农村,多数的农户都依靠养殖业为生。经济转型向高质量发展之后,高山村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急需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2016年之后很多养殖场就闲置下来了,我们村缺少了很多集体收入的来源,当时的集体收入水平很低,主要的收入都是依靠公地出租,靠镇政府这边来拨款维持乡村发展。”工作人员补充道,“所以2016年之后我们就进行了全村的一个资源梳理,整合我们全村的资源,2020年的时候我们又合并了一个村,导致我们村的面积比较大,人口也比较多,当时面对的压力还是不小。”
图为实践队员访谈成都市温江区高山村
实践队员了解到,高山村为环保做出了诸多努力,不仅关停了许多旧的大型养殖场,还建立了全新的排污渠,让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2016年以前,我们村的集体收入每户只有几千块钱2018年,高山村的干部们意识到,发展一定要“知己知彼”,首先就要理清资源。而要想攻坚“三农问题”,在高山村一定要借助土地流转,利用闲置的资源谋求发展。于是,高山村盘活宅基地,将将闲置、多余的宅基地重新收买并市场化,转让给高校和企业,通过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赚取分红。
科技农庄就是高山村土地流转成果的典型代表,高山村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以土地入股,按照保底+经营情况进行每年的分红,每年的保底分红在30万左右,远超曾经高山村只能出租土地务农赚取的出租费用。队员们在科技农庄参观时,看到不少技术人才在此交流,工作人员介绍,每年科技农庄都会接待相当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才,村里将一栋过去的办公大楼改建为酒店,既解决客群食宿问题,又获得稳定的现金流收入,平时也能对外开放还能赚取额外收入。
除了文旅和土地流转外,高山村还有自己的特色农产。高山村作为成都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大蒜是他们的一张独特的名片。“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创新就需要人才。”工作人员的话让队员们深表认同。高山村的大蒜产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定向供应至企业,并自主开发农副产品,打造“大蒜咖啡”这一新式副产,有效的避免了单一化产业抗风险弱、资本炒作单项弄产品带来的市场波动风险。同时,依托科技农庄,高山村还将四川农业大学的高素质团队依靠科技农庄留在村里,依靠高校的人才们进行农业创新和产业创新,合力将农村的集体用地打造成产业园办公场所。
通过引资、与高校合作,高山村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一跃成为一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实践队员走过农田,里面满是长势正盛的水稻和大蒜,就像正在迅速发展的高山村生机澎湃。“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现在我们村基本不需要自己种植了。”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的高山村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和机械化收割,通过外包种植产业,让专业的工厂进行机械化种植,依靠无人机进行打药,极大的解放了村内的劳动力。土地大多流转到花木种植。交通方便之后,高山的村民们大多选择进城务工或者经商,而本地的产业外包之后也带动其他村的农民来到当地从事生产活动,充分利用了富余的生产力,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
现在,高山村的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万元,这是高山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们紧跟时代浪潮,不断努力奋斗的结果。调研中,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高山村以土地为基、以创新为翼、以人才为要,正从“新生婴儿”的起步阶段稳步走向成熟。正如他们的村干部所言:“乡村振兴需要新鲜血液,更需要立足实际的产业智慧。”这个传统农业村的实践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范本。高山村将会在未来不断深化产业融合,为解决“三农问题”给出“高山答案”。
在这一个多月的实践中,西陲行者实践队的队员们足迹遍布24个乡村,每到一处,都用心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他们不仅见证了棋田村、高山村等乡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蜕变与成长,更在与村民、村干部的交流中,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乡村发展付出的努力。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更加明确了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未来,他们将继续深化研究,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文/徐钰锋、杨慧雯、李佳润,图片来源/西南财经大学西陲行者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