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扎实开展劳动教育

2025-03-12 16:55:22.0      来源:信阳新闻网

“交换吧!Book!”伴随着彩色气球的升起与欢快音乐的响起,三明市首个“二手书漂流屋”在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启用。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积极组织志愿者参与二手书漂流屋墙绘公益活动。志愿者们利用课余时间,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才华,用双手为孩子们打造出温馨且富有想象力的阅读空间。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体系,注重与“思政教育”“课堂教育”“学科竞赛”“实践育人”相结合,努力拓展“劳动教育”范畴,打造“大劳育”育人模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培养良好劳动品质,全面提升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

勤“培土”,巩固思政教育这一根本,树立“愿劳”观念

“农村的土地需要新鲜的血液,希望有更多青年学子走向基层,改变农村……”全国三八红旗手、福建省劳动模范明溪县梓口坊村党支部戴清华书记以自身在基层深耕的劳动经历和乡村工作的实践经验,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她呼吁同学们走进乡村,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一直以来,学院发挥专业优势,以文艺表演、直播带货等方式进村助农,走进明溪、沙县、宁化等地,在当地农户果园开设爱心助农专场直播,倾情推荐农场品为农民们拓宽销售渠道,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通过劳动教育深化学生对服务地方的理解,提升劳动价值观念,在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出彩人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院立足思政教育这一根本,组建由辅导员、专任教师和榜样模范组成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探索课程思政与劳育相融合。充分利用班会课、座谈会、易班、微信公众号等载体,结合校史抗战时期提出的“三杆教育”和三明红色史,线上线下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五老说”等专题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领会“举起锄杆、自食其力”的含义,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截至目前,学院共计100余名教师、2000余名学生参与,累计开展劳动相关育人活动2000余场次,其中学习类1000余次,生活类1000余次。

多“浇水”,把握课堂教育这一关键,拓宽“会劳”技能

课堂是劳动教育落地实施的主阵地。学院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通识教育必修课,组织全院学生开展线上学习,同时将日常劳动纳入第二课堂。根据年级特点,制定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方案,开展底洋实践基地鲜花种植与校园包干区打扫。

“第一次拿锄头、第一次播花种……那么大块地,真正挖下去才知道什么叫体力活,但在看见我们亲手种下的向日葵迎风绽放时,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2023级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杜怡滢看到金灿灿的向日葵后自豪地说。自五月花开以来,前往三明学院“底洋”劳动实践基地拍照打卡的同学络绎不绝,也有同学将自己的劳动成果精心包装后送给喜爱的老师,是同学们劳动成果的展示,更是青春与希望的象征。

底洋基地共有“责任田”12块,各班级以“劳动承包制”的方式,针对种植工作制定详细计划,从基地设计、作物选择、种植分布、劳动日志等多方面展开,依据特殊时间节点,设置百廿校庆、毕业不散场、迎新限定等主题,先后共开展6期种植活动,包含荷花、虞美人、向日葵等十余种花卉,萝卜、茭白等十余种农产品。

自2021年以来,学院共完成了8个周期的种植工作,共计一百余场次,累计30000余人次参与,有关校园活动共计十余项,被中新网福建等校外媒体报道,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增进学生团结协作,增强获得感和成就感。

善“施肥”,发挥学科竞赛这一优势,挖掘“善劳”潜力

如何让劳动教育从“有”到“优”?学院依托现有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优势,以专业竞赛、科创社团、学生双创工作室为抓手,组织学生积极各类型学科竞赛。

“我们提供指导,同学们分工有序,配合默契,我们此次的荣誉离不开每个人的辛苦劳动,每一滴汗水都值得铭记!”经济与管理学院孔泽老师在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大赛结束后感慨道。

学院师生各类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第十四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B类)团体一等奖和四项个人二等奖、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大赛特等奖、第四届全国数字贸易技能大赛(跨境电商)本科组中团队位列全国第一等多项荣誉。

在备赛过程中,无论是带队老师还是参赛学生,从学科领域的“趣味”和学科劳动的“汗味”出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训解说、市场分析、沙盘推演等技术培训,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劳动技能,同时推动师生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劳动实践,着力构建创造性劳动育人体系,深入实现“劳”有所获、“学”有所得、“赛”有所成。

常“修枝”,瞄准实践育人这一目标,培养“勤劳”习惯

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永恒主题。经济与管理学院扎实推进“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携手三明列西富华社区于列西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以“青春萤火学堂”为契机结合自身优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助力校地共建,为富华社区注入新的活力。

来自三元区富华社区的小同学兴奋地说到:“你看我画的花好看吗?好开心每个周末都有小老师叫我画画呀!”,这是学院充分利用“青春萤火学堂”,深入社区开展趣味性的互动教学的生动体现,给社区的孩子们讲解书写笔法、色彩运用、围棋技巧等知识,由浅入深启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在快乐中接触知识,在欢笑中体验文化。

为实现校内劳动课程与校外劳动实践有机结合,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围棋、书法、绘画等为主要授课内容,丰富校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依托志愿服务平台,与富华社区、明溪县团委、三明市福利院等单位长期共建,开展如“青年挂职进社区”、工艺慈善项目“二手书漂流屋”、“青春萤火课堂”等一系列服务性劳动。截至目前,共计开展活动1000余次,累计一万余人次参与其中。

下一步,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将以学院 “1234”金字塔育人体系为基础,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探索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杨梦琪、谢慧琳/文)

责任编辑:夏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