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成都中医药大学于5月16日举行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暨出土医学文献文物数字研究学术研讨会。此次活动以“历史与未来对话:AI时代下医学文献文物的数字活化”为主题,通过国家二级博物馆揭牌仪式、出土医学数据研究成果发布、名老中医薪传计划暨首批捐赠、学术研讨、文化体验等环节,展现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博物馆作为文化守护、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需要在时代潮流中坚持守正创新。”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杨静在致辞时表示,“围绕这一主题,成都中医药大学将聚焦‘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青年力量与博物馆未来’‘AI与博物馆创新发展’三大议题,进一步推动‘典藏—教学—科研—普及’深度融合,打造高校博物馆既服务学科,更面向公众,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大众生活。”据了解,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56年,是西南地区首个集中医药文物收藏、标本陈列、文化传承、科研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馆藏物品涵盖医学文物、药材标本、医学典籍、医史文物等大类,现有藏品6万余件(套),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博物馆长期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年均接待参观超5万人次。先后获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宣传基地”“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未来,博物馆将致力于打造集文物典藏、学术研究、教育普及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传播高地,让千年中医药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科技,唤醒沉睡的文明记忆。”此次大会发布了四川省级重点实验室出土医学文献文物保护研究数字实验室自研的“出土医学古籍Agent”,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天回”汉代医简等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研究成果。该成果以出土医学文献文物为核心资源,依托尖端扫描、存储、算力设备,通过智能数据库构建、数字研究、展示传播、修复保护四个分实验室协同联动,撬动科技与人文融合之力,构建从古籍解码到文化传承的创新生态,引领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研究前沿。
同时,在当日的会上还举行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聘任仪式。本届学术委员会由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的11名相关领域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物与文献研究院院长柳长华教授担任。
202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还将迎来建校70周年。为此,该校启动了文物征集项目暨名老中医薪传计划。全国名中医张发荣教授和廖品清老师捐赠了中医药主题书法作品,原博物馆馆长、“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和中浚教授捐赠了《中华医学文物图集》等主要学术著作及珍贵数字资料,知名羌医传承人杨福寿先生,捐赠了中华羌族历史文化集、羌族传统医药文化图文集等羌医特色资料,青岛卫健委杏林书画院刘景曾院长捐赠了《巴蜀本草荟萃图》书画作品,建昌帮药业、吉林敖东等企业捐赠了炮制器具、梅花鹿标本。
据悉,成都中医药大学同期还举办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包括持续推出《本草丹青》《杏林情怀》书画作品展,琴艺医术、百草鉴微等趣味游园,以及“博物馆奇妙夜”特色活动等,让师生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
“本次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以科技为媒,架起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推动中医药文物‘活起来’‘传下去’。”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余曙光表示,成都中医药大学将继续探索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供图:成都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