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日报】漳平“八一路”的前世今生

2023-04-14 11:11:36.0      来源:漳平市融媒
(2023年4月13日《闽西日报》刊登)

      

   漳平城区有条“八一路”,是从东门至漳平一中的主街,长约1500米。它横亘漳平老城,是老城最长的一条大街,也是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商业街。从漳平县首任县令陈栗开创,历民国时期改建,至撤县设市后大规模改造,“八一路”及其建筑在500余年岁月中给人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明成化七年(1471),首令陈栗主政漳平后的一项重要政绩便是“列街坊”,即规划建设以县前大街为主街,连接若干支街巷的居民住宅和商业活动区。

明清时期漳平古城图

      

   这条主街在明清时期发展为四段:从东门至学口(今孔庙)路段,地处县衙门口,名曰“衙口街”;从学口至三角坪路段,为通往学宫和县署之路,无论学子或官僚,都希望平步青云,名曰“青云街”;从三角坪至三公庙前路段,开店的大部分为江西人,名曰“江西街”;西门外至盐馆(今自主巷口)路段,两边分布打铁店,名曰“打铁街”。与这条主街相连,还有三条支街:县衙门前至江边的街道,处县衙南门,称“南门街”;学口至江边中水门,称“中水门街”;三角坪至窟仔尾(今菁城市场),通往“霞凤堂”,称为“霞凤街”。

   主街和支街两边都是店铺,大都是外地人来开的。清代中叶,先有江西信丰一带商人开设市肆,主要经营棉纱、土布、京果、烟丝等,半个世纪后逐步形成“江西街”,几乎垄断了整个县城的商业贸易。清同治、光绪年间,继有永春和九龙江中下游的华安、长泰、龙溪等地商人到此开店——永春人开木器店,华安人开南货店,长泰、龙溪人经营百货,商业日渐繁荣。

  八一路上的古井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除夕晚,因烧香放炮引发火灾,从县衙口至江西街,整条主街及其支街几乎完全烧毁,许多商家包括当时较大的衙口街万兴店、下巷万隆米店、江西街的万成海货店均遭受重大损失,有的商人一蹶不振,商业为之衰退。其后,龙岩人纷至沓来开店,1920年代趋于鼎盛,有“无岩不成市”之说。资本金雄厚的大店,都是龙岩人开的,其中包含所有的布店、南货店、纸烛店、条丝烟店。漳平人也开始开店经商,主要经营米店、药店、糕饼店、豆腐店、肉摊、菜摊等小本生意。

   在衙口街,知县在县衙代表封建王朝统揽全县行政、司法大权,征赋役、断民讼、压民变,维护封建秩序。学宫(文庙)既是尊孔祭孔圣地,又是全县最高学府(县学),走出了许多科举功名人物。此外县衙前还有承流坊、宣化坊,乡秀开先坊、进士坊(均为开县首位进士曾汝檀立),计部大夫坊(为进士陈九叙立)等牌坊。

 民国时期八一路两侧骑楼式建筑

     

   民国十七年(1928),漳平设立工务局,对老城进行大规模改建。重点将东门至西门弯曲狭窄的主街改直拓宽,拆除沿街两侧旧店面、房屋,重建成可供行人遮蔽风雨、下店上房的骑楼式店房。并把东门至三角坪主街改名为中山路;三角坪至教场圩(今漳平一中)改名为中正路。全长约1350米,道路从2—3米拓宽为6—8米。城区主要商店均分布在此大街两侧。同时改建的有南门街、中水门街和霞凤街,分别更名为民主路、复兴路和博爱路。两侧亦新建骑楼式店房。路面多用鹅卵石铺砌,部分为沙土路。次年,三角坪首次在漳平历史上出现汽车。民国三十四年(1945),县长陈志谟拆除旧办公楼,重建一中西合璧的新楼。

 民国时期漳平县政府大楼

     

   1930年代初期,境内匪乱猖獗,抢劫、绑架商人事件时有发生,商家普遍感到不安,外籍商人纷纷迁往漳州、龙岩,而本地商人熟悉乡土人情,又逐步掌握经商理财之道,便渐次发展壮大。至抗日战争时期,漳平本地人在这条主街及其支街经营各行业的店铺数量已超过外地商家,街市商店有200多家,商业颇有起色。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代将中山路和中正路进行整修,改铺三合土路面,更名为“八一路”。将复兴路、博爱路分别更名为新民巷、平等巷,民主路成为和平路的路段。1970年代,“八一路”及支街先后改铺混凝土路面。

漳平医药公司

      

   计划经济时代,“八一路”两边分布着电工机械厂、印刷厂、木器厂、二轻联社、供销社、供销贸易中心、农资公司、工农兵饭店、理发社、照相社、钟表社、中水门百货商店、医药公司等国有企业或集体联合社。改革开放以来,三角坪辟为小商品市场,平等巷建成菁城市场,每天在这里交易的人,熙熙攘攘,仍为主要商业街区。

 二十世纪70年代八一路政府路段

      

   “八一路”作为最早的城市主街,附近和两边还有中山公园、孔庙、进士第、城隍庙、三公庙、陈桂芳故居榖毅堂、朱德旧居“三合药店”、陈祖康故居、陈善述故居、基督教堂等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以及著名书法家罗丹题写的“菁城影剧院”等现代建筑。

   1995年开始,“八一路”在旧城改造中,拆除了从东门至西门头破旧住宅、公房和骑楼式店房,开发建设龙江大厦、华裕商贸城、工行大楼、汇盛名城和华龙高端商住楼盘。中水门至西门路两侧重新建成骑楼式商业步行街。“八一路”旧貌换新颜,店铺林立,琳琅满目,廊道可遮风避雨,彩色沥青路面干净整洁,绿化美化,还有座椅可供休憩。

   在改造旧城、让市民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政府似乎有意或是无意留给人们一点恋旧的怀想。从西门头陈善述故居至一中的这段“打铁街”,骑楼式店房故貌依旧,只是不开铁匠铺了,两侧多是一些为学生服务的小食店、文具店、理发店。与之相接的还有一条旧时猪仔交易的“猪伢巷”(今称自主巷)。小巷狭窄而幽长,仿佛通向时间的深处,诉说着当年县公署从猪仔交易中抽取税金,资助近代史上两名漳平学子赴法留学的动人故事。“八一路”上仅存的老街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岁月的风雨里踽踽独行……
 八一路改造中的最后老街

分享到:
作者:漳平市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