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国内外基层社区治理的资源调配策略对比
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给全球带来了巨大冲击,基层社区在应对此类危机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资源调配策略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社区防控的成效和居民的生活保障。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在资源调配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国外基层社区资源调配策略
(一)美国
1.市场主导模式
美国基层社区在资源调配中主要依赖市场机制。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迅速调整生产,提供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然而,这种模式在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时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方面,市场的逐利性可能导致资源向富裕地区和高利润领域倾斜,贫困社区和弱势群体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一些贫困社区面临口罩、检测试剂等物资短缺的困境,而富裕社区则能够通过高价购买获得相对充足的物资。另一方面,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资源供应不稳定,容易出现物资短缺或过剩的情况。由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存在偏差,可能会导致某些时期防疫物资极度短缺,而在另一些时期又出现大量积压。
2.社会捐赠与志愿行动
社会捐赠和志愿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资源的不足。众多慈善组织、企业和个人纷纷捐赠物资和资金,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资源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性难以保障。 不同的捐赠主体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效的整合和分配机制。有时会出现多个组织向同一地区重复捐赠,而其他急需资源的地区却得不到援助的情况。而且,志愿行动也存在组织松散、缺乏专业培训等问题,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二、国内基层社区资源调配策略
(一)政府主导与集中力量办大事
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集中调配全国资源支援重点地区和基层社区。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指挥体系,迅速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资源的充足供应。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伍驰援湖北,大量物资运往疫情严重地区,展现了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政府能够迅速决策,集中优势资源解决关键问题,确保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社区网格管理与精准配送 推行社区网格管理,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资源的统计、分配和配送。通过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实现资源的精准投放,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工作人员深入了解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居民的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做好资源储备和调配计划。 比如,通过分析居民的消费数据和健康信息,提前储备相应的药品和生活物资,确保在需要时能够及时供应。
(三)社会力量动员与协同作战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资源调配。企业积极转产防疫物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物资采购、运输和分发,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协同作战的良好局面。 例如,众多企业迅速调整生产线,生产口罩、防护服等急需物资,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社区服务等工作,缓解了居民的紧张情绪和生活困难。志愿者们不辞辛劳地参与物资配送、社区值守等工作,保障了社区的正常运转。
三、国内外资源调配策略的比较分析
(一)调配主体
国外的资源调配主体较为多元化,包括市场、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但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主导力量。各个主体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往往依赖于市场机制或自愿协商,在应对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能会出现协调不畅、行动不一致的情况。 例如,美国在疫情期间,不同州和地方政府在资源调配方面的决策和行动存在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效率低下。 而我国以政府为主导,能够迅速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调配合力。政府凭借其权威性和组织能力,在短时间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资源向最需要的地区和人群倾斜。
(二)调配机制
国外的调配机制多依赖市场机制和区域协同,灵活性较高,但稳定性和公平性有时难以保证。市场机制容易受到供需关系、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区域协同则可能因为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沟通障碍而出现问题。比如,日本在资源调配中,虽然有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但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资源短缺或地方利益的考虑而出现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我国则建立了统一的调配机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执行力,能够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利用。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调配政策和计划,对资源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有效地避免了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公的现象。
(三)科技应用
在科技应用方面,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信息技术提高资源调配效率,但我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上更加广泛和深入,实现了资源调配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例如,我国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准确预测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资源需求,提前进行调配和储备。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虽然也有信息技术的应用,但在数据整合和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上可能不如我国。
(四)社区参与
国外社区居民的参与多基于自愿和互助,组织性相对较弱。居民的参与程度和方式因个人意识和社区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例如,在德国,社区居民的互助行为更多地是基于邻里之间的传统关系,缺乏系统的组织和引导。 我国通过政府引导和组织,社区居民的参与更加有序和高效,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政府通过宣传动员、培训指导等方式,提高了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使居民能够积极配合政府的资源调配工作,共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
四、启示与建议
(一)加强政府统筹协调能力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更加高效的指挥机构和协调机制,提高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资源统筹和协调能力。加强对各部门、各地区的统一指挥和调度,确保资源调配的高效和公平。 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资源调配格局。
(二)强化市场监管与引导 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引导,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行为。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资源调配。 建立市场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调整政策措施,保障市场的稳定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三)提升社区自治和互助能力 培养社区的自我管理和互助意识,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提高社区在资源调配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开展社区培训和演练,提高社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建立社区资源储备和调配机制,鼓励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合作,形成社区内部的资源共享和支持网络。
(四)加大科技投入与创新应用 持续加大在资源调配领域的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资源调配的精准性和效率。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资源监测、需求预测、调配决策等方面的应用。 建立资源调配的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动态管理,提升资源调配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
五、结论
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国内外基层社区在资源调配策略上各有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汲取各国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优化我国的资源调配机制。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源调配策略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形势。我们应持续关注和研究新的资源调配模式和技术,不断提升基层社区的治理能力和应急响应水平。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L22BGL035)
作者:李佳 毕长春 白雪莲 姜文雯(作者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管理学院)
声明:本文为资讯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