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农科奥秘,播种科学梦想——浙江省农科院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2025-06-03 11:23:37.0     

5月30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以“解码农科奥秘 播种科学梦想”为主题,举办了庆祝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公众开放日活动。活动邀请了省农业农村厅、省科协科等领导出席,来自省农科院工会共建小学笕弘实验、采荷三小、天杭实验的师生以及市民代表等180余人现场参与。

“农业科技是国之根基,农业科普是科技强国底色。”省农科院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张文在致辞中指出,省农科院作为浙江农业科技“领头人”,牢记创新与科普责任,此次开放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场景,让公众感受农业科技力量。

在探索中播下科学种子

活动现场精彩纷呈。此次活动分为“科普园地探秘”和“户外农科探趣”两大互动板块,共有铭记初心之路、解密浙里沃土、探秘微观世界、遨游种子方舟、探访智慧农科等10大主题站点,参与者手持《游园护照》,在各站点间穿梭打卡,逐步拼贴出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立体认知。

“太神奇了!原来蝴蝶翅膀是由这么多微小鳞片组成的!”在“探秘微观世界”区,一名小学生观察到凤蝶翅膀的结构后惊呼。该站点展示的昆虫标本与手绘作品,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生物多样性之美。讲解人员表示,平时在课堂上讲解植物细胞结构很抽象,今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了真实的细胞,这种“实景教学”比课本更有冲击力。

在“遨游种子方舟”区,学生们围在低温种子库模型前,听科研人员讲解种子保存的科学原理。“原来种子要在-18℃的环境里‘睡觉’啊!”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察,这些种子的生命活动被暂时封存,却仿佛在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储存着希望。

“这个小番茄确实甜。”一位市民阿姨在“品尝时令鲜甜”区品尝完“浙樱粉1号”番茄后赞不绝口。科研人员介绍,该品种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实现了糖度与抗病性的双重提升。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再到市民的舌尖,这场科技成果的零距离展示,让抽象的科研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

在体验中感受科技温度

“探访智慧农科”区,陈列着很多智能化机械设备,一支机器手戴着剪刀正在采摘草莓——这个采摘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它采用了剪刀加仿生手设计,配备深度相机识别草莓成熟度,后端对信息分析后做出生产指令,剪刀剪断果梗,用仿生手将草莓摘下放入框中。数字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谭向峰表示:“除了采摘机器人,我们还有巡检机器人和植保机器人,形成了集监测、保护、采摘于一体的自动化体系,从而实现无人农场。”

对面是“细览五谷丰仓”区,桌上的“七彩”的马铃薯成为视觉焦点。粉的、紫的、黄的马铃薯与大麦、水稻等种子相映成趣,学生们争相凑过来观看。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副研究员傅鹰耐心讲解:“不同颜色的马铃薯不仅是外观差异,更代表着营养成分的多样性,比如粉色品种的花青素含量就显著高于普通品种。”

旁边陈列的一排高油酸菜籽油样品更是引人注目,其75%-80%的油酸含量已接近橄榄油水平。傅鹰透露:“面对我国食用植物油70%依赖于进口的现状,我们通过品种选育与技术创新,已在浙江实现本土‘橄榄油’的规模化种植与生产,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体系和基地。”

活动最后,参观者拿着盖满印章的《游园护照》兑换活动的定制纪念徽章,徽章上的农作物图标绿意盎然。这不仅是这场科技之旅的见证,更象征着农业科技扎根沃土、服务民生的初心。

据悉,正如“铭记初心之路”环节所阐释的“六种精神”——农科特派员精神、一成精神、南繁精神、胶鞋精神、春蚕精神、红壤海涂精神,在新时代已然呈现出了别样的精彩,未来,省农科院将持续推动“科研—科普—应用”链条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服务“三农”,让科学梦想在农业领域绽放光彩,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农科力量。(撰文|卢恩伟 仝欣雨)

责任编辑:夏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