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肺癌防治领域,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而肺癌筛查是实现早期诊断的关键手段。《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 版)》在肺癌筛查方面有诸多更新,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深入解读这些更新内容,有助于医师更好地开展肺癌筛查工作,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一、筛查人群选择的细化
(一)吸烟因素的新考量
新版指南指出,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量≥20 包年的人群应进行肺癌筛查。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戒烟超过 15 年后,吸烟患者患肺癌的风险仍高于未吸烟者。这一信息提醒临床医师,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即便已戒烟多年,也不能忽视其肺癌筛查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医师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吸烟史,包括起始吸烟年龄、每日吸烟量、持续时间以及戒烟时间等,以便准确评估其肺癌发病风险。例如,一位 50 岁男性,有 30 包年吸烟史,已戒烟 18 年,按照新版指南,他仍属于肺癌筛查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接受肺癌筛查。
(二)肺癌发病风险模型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肺癌发病风险模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相较于传统的风险因素筛选,风险模型有望更精准地识别肺癌高危人群。虽然目前该模型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未来有望成为高危人群筛选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医师应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了解不同风险模型的特点和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尝试将风险模型纳入肺癌筛查的评估体系,提高筛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某些风险模型综合考虑了患者的年龄、吸烟史、家族史、肺部疾病史以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信息,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个体的肺癌发病风险。
二、筛查技术的优化
(一)LDCT 筛查的持续推荐
低剂量螺旋 CT(LDCT)在肺癌筛查中的重要地位在新版指南中得到了进一步强调。多项研究表明,与胸部 X 线相比,LDCT 可显著提高肺癌的检出率并降低肺癌相关死亡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因此,指南继续推荐采用 LDCT 进行肺癌筛查。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向患者充分解释 LDCT 筛查的优势和必要性,消除患者对辐射的担忧。同时,医疗机构应确保 LDCT 设备的质量和性能,优化扫描参数,提高图像质量,以确保筛查结果的准确性。
(二)其他筛查技术的补充
除 LDCT 外,指南还提及了其他筛查技术。对于可疑的气道病变,支气管镜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重度吸烟患者在条件允许时,可行荧光支气管镜检查。此外,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可降低 CT 影像读片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肺部结节诊断的准确性。通过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外泌体、自身抗体、肿瘤游离 DNA、microRNA 等手段进行肺癌筛查的方法虽仍在探索中,但也为肺癌筛查提供了新的思路。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组合筛查技术。例如,对于肺部结节患者,可结合 LDCT 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提高结节良恶性判断的准确性;对于高度怀疑气道病变的患者,及时进行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病因。
三、筛查频率及结果管理的明确
(一)筛查频率的确定
新版指南建议肺癌筛查的间隔时间为 1 年,不推荐间隔时间>2 年的筛查模式。年度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 1~2 年继续筛查。这一规定有助于及时发现肺癌的早期病变,避免因筛查间隔过长而导致病情延误。临床医师应按照指南要求,为患者制定合理的筛查计划,并提醒患者按时进行筛查。例如,对于一位符合肺癌筛查条件的患者,医师应告知其每年进行一次 LDCT 筛查的重要性,确保患者能够积极配合筛查工作。
(二)筛查结果管理的规范化
在筛查结果管理方面,指南对基线筛查和年度筛查结果的处理给出了详细建议。对于基线筛查发现的不同类型肺结节,如无肺内非钙化性结节检出、非实性结节平均长径<8 mm 或实性结节 / 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分平均长径<5 mm 等情况,均有相应的随访或处理建议。年度筛查结果的管理同样细致,对于结节增大、实性成分增多或新发结节等情况,明确了临床治疗或进一步检查的决策流程。此外,指南还强调了对多发结节的管理应基于最大 / 最可疑的结节进行评估,且每个结节应独立评估。临床医师在面对筛查结果时,应严格按照指南的规范进行处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恰当的诊疗。例如,对于基线筛查发现的非实性结节平均长径≥8 mm 的患者,医师应建议其随访或必要时抗感染治疗后复查高分辨率 CT,根据复查结果再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70医院,胸外科,陈松)
责任编辑: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