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号召,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护粮于技”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紧密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这个主题,明确以实践成果为导向,积极结合“挑战杯”、各类竞赛及科研项目,力求将社会实践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以产业发展、绿色助农为根基,实践团队来到南通都市农业公园、雅周现代农业园、海安周剁水稻农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实践活动。
早在今年3月份,实践团队奔赴海安雅周现代农业园进行调研和技术服务,应新农人邀请,团队成员带着技术和热情的服务,奔向田间地头。7月的南通,灼热的太阳在空中高悬,照射下来的光芒熠熠生辉,高温迟迟不断,但也抵挡不住我们的青春风采。一场志愿与奉献的双向奔赴,青年学生深入田间一线,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为现代化植保贡献青春之力!
1. 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强化特色化实践服务。
7月5日上午,在中化现代农业(江苏)有限公司工程师石雷峰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化MAP中心。在这里我们详细了解了企业的产品及服务目标客户,在负责人的讲解下,我们实践团队学习了服务农户的重要科技产品-MAP智农、服务政企-先农数智平台等模块,目前MAP商业模式已经服务种植面积3000万亩+,直接服务农户10万+建立乡村服务站6000家+。通过这一系列的调研学习,并针对当地农场现代智能化农业的不足,团队成员协助完善MAPbeSide全程品控洲源平台,记录粮食从种子到产品的全过程,统筹规划智能监测、无人机路径规划等数据,使其不被篡改,并通过记录系统施药量等数据追踪农产品溯源。实现消费者扫码溯源的目的,收获从田间到舌尖的信任,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生产的全程追踪,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
“新时代青年应该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在对接社会中应用专业所学促进能力提升,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增强综合素质。”学生党支部书记书记吕灿灿说。
同时实践团队对农户开展了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智慧植保等知识的科普,帮助农场科学智慧管理,智能生产等,赋能高效运营。以精准监测,精准气象,精准水肥,精准植保等服务,帮助农护实现科学种田,让手机成为“新农具”。
图为团队成员与中化现代农业(江苏)有限公司南通站区农艺师石雷峰进行访谈。
2.深入田间第一线,采集数据奉青春
深入植保行业,获取第一手数据。“护粮于技”实践团队跟随中化技术人员石雷锋来到创新实验田,示范区稻田共计4000余亩,种植作物为水稻和小麦,以“丰产优质、节本增效、绿色发展、示范引领”为工作理念,打造现代化、精准化、全链条的高品质粮源供应基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践团队对实验水稻进行新一轮的抽样调查,进行亲身体验收集实地数据,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奔赴田间,烈日炎炎,对6月25日、6月27日、6月28日种下的金陵香糯、丰粳香糯、泗稻、中垦香、宁香粳、丰粳1606、浙大荃优、春优167,共8种新型水稻进行数据采集。团队成员们分工合作,通过对不同批次水稻样本的穴数和株数的对比,了解水稻生长趋势和用肥情况,从数据对比中分析问题,筛选出最优秀的水稻新品种,它具有较强的生长力、高产量和优质的品质,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此次调查目的有三,一是掌握实验水稻的生长情况,评估种植技术的有效性;二是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改进种植技术提供依据;三是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种植效益。我们深入农田,脚踏淤泥,体会农民伯伯和植保人员的艰辛,烈日炎炎,虫蚊肆虐,都抵挡不住我们致力于植保的炽热之心,为推进乡村振兴,数字化植保普及工作贡献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对水稻穴数与株数进行计数。
3. 无人机走进稻田,助力农业新发展
为了助力农业新发展,感受现代化植保对农业生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护粮于技”社会实践团队与技术人员高同春深入交流探讨无人机的使用方法与运作模式。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无人机在农产种植中作用广泛,这种施肥方式既摆脱了传统的人工施肥的繁琐和低效,也避免了大型机械施肥对农田的破坏。相较于人工而言,无人机工作效率高,但是电池续航较低,一块电池的电量只够无人机进行三次施肥工作。
团队成员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相对冠层高度测量技术,自主建立多区域调度节点智能模型对植保无人机作业最优规划。随后,无人机按照终端设定的路线进行施肥工作,在肥料喷洒完后,回到填充地点,填充完毕后继续工作,此过程中无人机的线路规划合理,没有出现错误返航的现象。无人机施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更重要的是,无人机施肥技术将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助力农村经济的繁荣。
“在搬运无人机中填充肥料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农民的辛苦。在炎热的夏天,一个多小时搬运了60多袋肥料,这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磨练。每一袋肥料的重量都提醒着我们,粮食的来之不易,劳动成果的宝贵。通过这次实践,不仅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劳,更加坚定了用科技改变生活的决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肩负起科技创新的责任,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乡村振兴,让更多农民摆脱辛劳,实现美好生活。”团队成员李鸿波说。
图为团队成员在往无人机中装填肥料
4.科技助力水稻田,减损增收尽欢颜
在中化map农艺师石雷锋的带领下,我们深入走访通州种植大户徐建,其种植稻麦面积240亩,为了保证水稻产量,在整个水稻生育期管理展示期间需要精心照料。“去年,因为病虫害问题处理不及时,导致50多亩田地损失巨大,现在我们农业大户们需要依靠着科技的力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实现粮食的增产,让我们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种植大户徐建种表示。
七月份水稻进入了长穗期,正是决定稻田产量的关键时期。正所谓:水稻七月最关键,增不增产管理见。实践团队通过对比常规施肥农户田间情况,发现优化方案整体作物长势更好,分蘖能力更强,与往年数据相比,每亩分蘖数多出10%左右。根据前期的数据分析,在决定水稻产量的分蘖时期,根据苗情长势,调整水肥管理,优化施肥方式,在增施特效肥后,水稻长势良好,预计亩产增收200-300元。
“通过这次实践,真正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获得感”。更加坚定了奋斗的方向和目标,积极探索新的应用模式和服务模式,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植保领域的广泛应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刘尚琪说。
图为团队成员与种植大户的访谈。
青春志愿行,奉献新时代。“护粮于技”实践团队将继续前行,在田间地头中展形象、逐梦想、做贡献、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团队成员也必将在躬身实践和亲身演绎中,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吕灿灿,刘尚琪、徐荣智、蔡张韩、王明玥、胡裕环、李鸿波、宋悦、孟梦)
责任编辑:理想
声明: 本文为资讯信息,不代表数智中国观点:如有违规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