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国务院颁发《乡村振兴战略计划(2018—2022年)》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地政府加紧脚步促进农村实体经济发展、力图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现代化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传统的农村景观体系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过去以水域、林地、堤坝以及村落交织成的传统农村景观,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但随着钢筋水泥建筑与宽阔的沥青马路迅速占据农村面貌,这些传统景观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现代化的设施。如何在乡村现代化的背景下保护和弘扬珍贵的传统农村景观,已成为农业、园艺、风景园林等领域学者亟须解决的难题。为此,我们邀请到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系副教授——赵红斌,他分享了对于当前现代化与传统的平衡点,以及传统农村景观转型的思考与见解。
据了解,赵红斌副教授拥有超过二十年的风景园林设计从业经历以及十五年的高校执教背景。他曾在《中国园林》等多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二十余篇论文,其中《盆地城市通风廊道营建方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一文在中国知网平台下载量超过2000次。同时,赵红斌的实践经验使他成为多个专业组织的受邀专家,包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朱鹮保护国家创新联盟和陕西省洛南县规划委员会等。他还曾担任了十余个重大工程项目的负责人,领导了山西省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生态治理工程设计、山西省翼城第一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活化改造设计等工程规划,展现了他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深厚造诣。
传统农村景观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和文化意义,尤其是在土地规划上的设计布局,如山地梯田、湿地水田和复合林田等,这些不仅在生态功能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具有极高的文化和景观价值。以云南省红河州的哈尼族生态农耕系统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为例,其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土地利用原则,展现出与自然环境的深度融合,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效保护和延续传统农村生态景观的宝贵经验。
然而当前农村景观普遍存在层次性和生态多样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依赖单一作物的种植模式。以吉林省为例,2022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就占到了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0%以上。此外,许多地区的农业种植品种较为单调,例如红富士苹果在我国苹果种植中的占比已超过一半。这种种植模式不仅会导致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还抑制了农村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影响整个环境系统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以及大规模的温室、大棚等现代农业设施的建设,也对农村的自然景观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些设施在带来高产的同时,却破坏了农村景观的独特性和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景观美感。
在专访中,赵红斌谈到了传统农村景观也面临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他认为粗暴的商业空间规划和以观光为导向的景观设计往往采用“复制粘贴”的方式,将农田、果园等传统景观元素转化为“消费空间”,以迎合市场需求。这种短视的开发方式破坏了农村景观原有的生态结构,还使得景观中的“田园诗意”失去了原本的韵味。
从风景园林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以商业化为导向的模式,忽略了农村景观的可持续性。目前约30%的田间道路破损或缺乏生态化,并且缺乏生态景观化河道的比例达到60%~80%。在未来的乡村建设开发中,风景园林设计应更多关注农村景观的生态修复和文化传承。
在专访的最后,面对记者提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下传统农村景观该何去何从,赵红斌认为应充分挖掘那些蕴藏着农村文化遗产和旅游潜力的景观,通过融合自然景观与农业生产等元素,打造多样化的旅游模式,从而推动这些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能够提升农村景观的价值,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的乡村旅游开发需要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赵红斌说。通过打造具有农村氛围的现代化廊道,进一步增强与农村生产的联系,使游客在享受乡村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与技术。同时,在风景园林设计规划和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可以借鉴古代桑鱼模式的立体农村生产布局,创造水陆交融的人工生态系统,不仅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拦蓄山洪,调节小气候,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自我修复。
赵红斌的理念深刻展示了风景园林设计如何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充分依托传统农村景观的丰富底蕴,以实现更具多元性与可持续性的乡村发展。通过将自然景观、文化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恢复和重塑农村景观的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赵红斌相信,未来的农村景观将通过多种元素的结合,形成更具生态功能和文化深度的复合型景观。(杨雪凝)
责任编辑: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