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整县制推进研讨部署会
护航春耕生产,孕育增收“丰”景。近曰,中国水稻研究所组织的“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整县制推进研讨部署会”在浙江富阳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和胡培松到会指导,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等相关科教单位领导和专家,拟开展试点县(市、区)代表、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业企业代表等150余人参会。
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任重道远
2024年中央启动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业农村部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的头号工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旨在持续发力提高技术到位了和装备匹配度,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取得新成效。深入贯彻“藏粮于技”战略,围绕实施新一轮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开展水稻生产提质增效,是保障我国口粮绝对安全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全国水稻单产提升进入瓶颈期。近8年来,水稻单产在470公斤/亩上下波动,单产提升进入瓶颈期,大田产量与“试验田产量”差距巨大,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品种单产提升潜力不太大;全国范围的栽培技术体系建设,没有跟上高产的技术体系,开展科研服务“整县制”推进,是解决单产徘徊的可行思路。
我国的稻米优质化率与世界发展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稻米的需求更为迫切。我国长期将产量提高摆在首位,导致稻米优质率相对偏低。尽管近年来审定品种中,米质达到国标优质2级以上的品种占比达62%,但根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检测检验测试中心对全国17个水稻主产省455个重点县的稻谷样品抽样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近5年稻米总体优质率仅为35.96%,粳稻优质率(54.02%)高于籼稻(27.3%)。
单项技术增产在大面积单产提升中仍有差距。在大面积生产中,依靠单项技术提升产能的空间有限。从种子和耕地两大要害看,提升耕地质量、推动品种变革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植保技术的重点是防控重大病虫害,表现在产量减损方面;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单项成果丰硕,但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的轻简化、实用化、配套化的技术模式依然缺乏,仅依靠单项技术提升产量仍有差距。
水稻提产增效“整县制推进”大有可为
针对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难题,中国水稻研究所聚焦水稻单产提升和提质增效的关键问题,探索水稻提产增效整县制推进实施路径和模式,构建“一县一策”的技术集成模式,旨在将技术集成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实现水稻单产大面积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广泛调研梳理关键性瓶颈问题。前期,中国水稻研究所在长江中下游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和北方稻区的水稻主产县广泛开展现地调研和需求对接,全方位掌握水稻生产实际状况,全面分析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等环节的制约瓶颈,剖析不同县域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与当地政府及农业部门开展深入对接,明晰当地水稻产业发展需求,明确“整县制”提产增效的技术需求和重点内容。
开展技术攻关集成创新模式。聚焦影响制约县域提产增效的技术难题,梳理水稻生产现有技术储备,开展关键技术和重难点问题攻关,分析目标产量、目标效益和关键生育期的技术要点。统筹种子、栽培、土肥、植保、农机等专业进行技术组装和集成创新,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综合解决策略。细化实化水稻提产增效整县制推进的实施方案,形成“一县一策”。
探索多方协作健全运行机制。推进水稻单产提升和提质增效,需要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加强专业互补、行业协同,开展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创新,一体化推进教学科研生产,探索建立多方协作机制、条件保障机制、集成创新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促进提产增效技术落地。
“整县制推进”将成为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的“金钥匙”
通过本次会议,中国水稻研究所组织专家分析研判当前水稻生产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研究确定《水稻提产增效整县制推进实施方案》,研究部署2025年水稻提产增效整县制推进工作任务,进一步凝聚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集体共识,进一步明晰了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的路径方法,进一步形成了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的组织保障,为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思路借鉴。
下一步,中国水稻研究所将按照“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的总体要求,瞄准实现水稻50亿斤产能提升的目标,紧盯全国水稻产业重大需求,着眼解决水稻单产提升和提质增效的瓶颈问题和技术难点,2025年在主产区遴选5-8个县开展水稻提产增效整县制推进工作,3年时间在20-30个整县制推进县形成3-5个水稻提产增效整县制推进机制模式,5年时间在50-60个县开展水稻提产增效整县制推进,集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稻提产增效新模式,形成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培养一批科研和技术推广人才,带动一批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训一批新型高素质农民。(蔡洪军)
责任编辑: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