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赋彩,绘忠勇将魂

2024-04-02     

“青青山上松, 数里不见今更逢。”自盛唐长安而来的王维曾这样描述过这片神奇的塞北河山。两百多年后,彼时的宋朝,令人向往的北宋江山,就如《东京梦华录》中所述之情景,大宋王朝无论是市井气息,还是人文风尚、艺术情调,都是一处令人向往的所在。

在宋之前,中华河山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到宋时,也并非大一统的朝代,在很长的历史 长河中,处于宋、辽、金三国鼎立的形势之下, 边患长存,连年的战火殃及着身处于边陲的麟州军民。在这样的乱世当中,势必要有英雄挺身而出,于是麟州土豪杨弘信自立为刺史,担负起了保境安民的重任,其子杨业更因誓死报国的气节与傲骨成为威震燕云的“金刀杨无敌”。

欧阳修曾撰文写道: “杨氏初微在河西,弯弓驰马跃边陲。”杨业, 这位忠义和英雄的化身,即出生在这驰马边陲之地,荒凉的山峦,翻滚的河流,呼啸的风沙,赋予了他伟岸的体格。侵扰的敌人,锋利的刀枪,疾驰的悍马,练就了他一身的武艺。流离失所的难民,贫病交加的百姓,生发了他保家卫国的壮志情怀。东渡黄河,征战河东,北击契丹,保卫雁门,守战太原,大战金沙,血溅长空。宋太宗评价他:“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 节茂松筠, 气激风云, 尽力死敌,立节迈伦,求之古人,何以如此!”杨业,用满腔忠勇走完了他悲壮的一生,也铸就了满门忠烈杨家将的千古忠魂。麟州孕育出了一腔热血舍身报国的杨家将,杨家将也让这一隅神奇的河山成为英雄的故里,更成为如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高地,发挥着其恒久的时代价值。

   神木本土青年画家李东,常年奔走于故乡神木的山水之间,创作出了大量描摹神木风土人情的绘画作品。他此次创作的杨家将主题系列油画作品,饱含着一位画家对故乡、故土的真挚情怀,更饱含着他对杨家将英雄群体的敬重之情。一幅幅油画作品将麟州故城繁荣时期,百姓生活劳作的场景生动再现,也将杨家将挥刀征战沙场的场景一一复刻,更是将这座巍然屹立于窟野河畔的英雄之城往日的辉煌与繁荣再次呈现。

麟州故城始建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遗址大多为唐宋时期修建的夯土城墙,主要由夯土墙垣、门洞、瓮城、墩台、马面和29处房屋基址构成,形状基本完整,城垣蜿蜒曲折,遗迹清晰可辨。整个故城分为东城、紫锦城(内城)、西城和北城4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部分。

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城池移于现址, 这座孕育了英雄荣耀的城逐渐走向没落, 故城废弃后,城墙坍塌倾圮,成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杨家城遗址。自 1978年文物普查发现麟州故城的四十多年以来,考古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各类遗迹共95处,确认建筑基址50余处, 墓葬48座。现残存夯筑城墙约2800米,残高1~18米, 城围约5公里,城垣轮廓清晰。故城既为州城驻地,又是军事要塞,对古代政治、军事及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忠勇麟州,英雄故里。神木地处黄河文明与黄土文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融碰撞的区域内,承载着黄河流域民族交汇融合的光辉历史,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历史的演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元950年,杨业离开了这座叫麟州的城,留下了他再也未能回来的故乡。

杨家城保护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对这座城址遗存的保护与挽救,更是为了让这座沉寂了将近 1300年的故城从残破当中苏醒,让英雄的意志继续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如今面对错综复杂 的国际形势,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成为我们培养下一代人的必修课。传承和弘扬杨家将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体现,杨家将精神的核心即是“忠勇”,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现在仍然具有尤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 其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打造好、利用好杨家城精神文化高地,已不只是区域发展的需要,更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唤醒保家卫国情怀的重要举措。

图片由神木市杨家城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提供


分享到:
作者:张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