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泸西县旧城镇深挖弯腰树村百年酿酒文化底蕴,以“户办工坊”为突破口,从盘活闲置院坝、传承酿酒技艺、拓宽销售渠道上着力,带动群众抱团发展、增收致富。
闲置院坝“活”起来,老宅灶台变身致富车间。面对农户院落闲置、酿酒场地分散等问题,秉承“微改造、精提升”理念,在保留乡愁记忆与酿酒本味间寻找平衡点。对30余处老旧院落实施“三原三新”改造法:原址修复老宅旧房、原样保留柴火灶台、原味传承酿酒工序,叠加智能温控、无菌灌装、可视化生产新设备,实现“酿酒不冒烟、污水不出院”,打造“看得见乡愁、闻得见酒香”的特色工坊。通过“党支部+工坊+农户”联建模式,引导30余户家庭作坊加入“酿酒联盟”,统一酿酒标准体系,让标准化生产与传统韵味完美融合。目前已带动100余人稳定就业,形成“一户一坊一特色”格局,年产量从过去200余吨提高到800余吨,产值达到1400万元,闲置院落真正成“生金院”。
指尖技艺“传”下去,银发工匠带出乡土新军。针对“银发匠人退场、青年匠人断档”传承危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牵头抓总作用,构建“银发带青壮、理论带实践、创新带产业”的三带培养体系,让百年技艺在“传帮带”中焕发新生。从全村筛选12名拥有30年以上酿酒经验的老师傅,组建“银发工匠工作室”,推行“一师带三徒”的“青蓝传承计划”,在作坊窖池边开设“移动课堂”,老师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传授核心技艺,年轻学徒在实操中传承“手眼心法”。同时,邀请专家讲解食品安全法规、酒体勾调技术,把理论课开到村门口,让传统手艺与现代工艺相融合。目前,培养村内35岁以下酿酒师30余人,占比达30%,通过技术精进创新推出荞麦酒、蚕豆酒等10余种新品,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
农家酒香“闯”出去,小酒坛链动大市场。为突破“好酒藏在深巷”的销售瓶颈,打出“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组合拳,深挖百年酒文化,利用每年“五一”小长假,举办“醉美酒乡”文化节,通过山歌对唱、酒艺展示等活动吸引周边县市游客超2000人次,带动酒品销量增长30%。瞄准“线上+定制”新市场,引导村民以抖音、微信视频号为载体,深入农家作坊,拍摄短视频,用镜头记录酿酒过程,展现乡村酒文化。并以抖音直播的方式推销“私人定制酒”,客户可以指定粮食种类、发酵周期,以及在酒坛上刻字。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发力,不断增加新婚用酒、企业定制酒的订单量。同时,构建“酒旅融合”生态圈,用酒糟养殖牛,牛粪制作有机肥料反哺种植酿酒原料,形成“种植-酿酒-养殖-肥料”的有机循环经济链。
(云南泸西 高梦娇)
责任编辑: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