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7时30分,2025悦达起亚盐城马拉松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盐城站)在盐城市奥体中心体育场激情开跑。
据悉,历经六年的发展,盐城马拉松今年成功升级为“世界田联标牌赛事”,吸引了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同台竞技。
本届赛事有40828名选手报名,2万人中签,其中国内选手19958人,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国外选手42人,来自韩国、肯尼亚、美国、日本、英国等10多个国家。
本届“盐马”共设置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迷你健身跑三个项目。跑友们从奥体中心起点出发,经过解放路等主干道,路过大铜马、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地标,途经盐镇水街、聚龙湖公园、中华海棠园等生态景观,最终回到奥体中心终点。赛道上既有争分夺秒的精英健将,也有自律多年的资深跑友,更不乏挑战首马的健身爱好者。他们以奔跑注解热爱,用汗水叩问潜能,在突破自我的征程中绽放体育精神。
世界级赛事,影响广泛。既是对运动员体能极限的挑战,也是对盐城综合服务保障能力的考验。面对2万名参赛选手、沿途观赛的数十万市民,盐城如何交出急救医疗保障的高分答卷?
盐城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务必以世界级水准跑赢全球的姿态,在市卫健委统一部署、 市急救医疗中心牵头指挥组织下,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落实此次重大赛事的医疗保障服务工作。
比赛前,该市急救医疗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胥伟华召开动员会,提出:“市级机构也要看齐国际水平,高质量做好2025‘盐马’急救医疗保障工作。”
——3月15日至17日举办了为期三天的“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综合能力提升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聚焦医疗保障难点与突破点分享经验。北京市急救中心主任陈志结合奥运赛事,解析“扁平化指挥”等创新管理模式,为重大活动医疗保障提供了范本。市第一人民医院陈建军以真实案例讲解 ECmo在马拉松保障中的运用及救治心得。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李全业围绕马拉松呼吸困难应对,传授全流程技术要点,提升医护复杂环境救治成功率。培训不仅有理论授课,还创新设置“模拟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应急演练”。参训学员分组完成“运动员心脏骤停”等场景推演。专家现场点评并优化流程,确保培训成果转化为实战能力。
——3月20日至21日组织开展车载担架系统专项维护保养工作。作为院前急救体系的核心载体,车载担架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在为期2天的检查维护中,工程师们对担架的机械结构、液压系统、担架锁定装置及紧急释放功能等关键环节进行了逐一排查,对易损老化部件及时更换恢复性能,并对所有担架的折叠关节进行润滑加固,确保设备“零故障”运行。技术专家团队对中心37辆急救车辆开展"全流程检测+数据化评估",为即将到来的盐城马拉松赛事构筑起坚实的医疗装备防线。
——3月24日下午在市卫健委组织领导下,市急救医疗中心牵头各部门及医疗单位在马拉松赛道沿线开展了一场高标准、实战化的医疗保障演练。市急救医疗中心、市红十字会、市一院、市中医院、市二院、市四院、市妇保院、市三院和亭湖区人民医院共计166名医护人员按照保障方案分设成31个医疗站、20辆移动救护车参加了本次演练,演练真实模拟了赛道沿线可能遭遇的各类突发医疗事件,尤其是呼吸心跳骤停等极端危急情况,通过贴近实战的环境设置,严格检验了应急响应机制的效率与效果。针对马拉松赛事常见的伤病特征,重点强化了重度损伤及突发危重病例的救援措施,全方位验证了赛事急救体系的科学配置与快速响应能力。
为做好赛事期间的医疗安全,该市特设了现场医疗急救指挥部,市急救医疗中心部署了20辆急救车、31个医疗站、80组第三方专业救援队、60组红十字会救护员及招募志愿者组成的医疗观察哨,共1029人参与医疗保障工作。
比赛当天, 第一缕阳光尚未穿透地平线,参与医疗保障的人员及车辆员已提前到达指定点位,随时应对突发急情。
赛道内,加油声此起彼伏,跑者们挥洒汗水,勇往直前,拼搏到底。
赛道外,急救医疗保障人员各司其职,尽最大努力为跑者提供贴心服务,保证赛事顺利进行。
75岁高龄的花东兴老人顺利完赛,成为赛场上的一道风景,这其中离不开“急救人”的一路保护和鼓励;
来自不同地方的少年在奔跑过程中,忘不了急救医疗保障人员的细心又温情的服务;
……
这一幕幕感人瞬间,成为这个春天最美好的城市记忆,串联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气神。
马拉松赛事作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同样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示。赛事期间,从英姿飒爽的跑者,到默默奉献的急救医疗人员,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赛事,为赛事的成功举办贡献力量,共同凝聚起“团结奋进、热爱生活”的精气神。
奔跑吧,盐城!这场沸腾城市的奔跑盛宴,在汗水与坚守的双向奔赴中,书写着现代体育文明与急救医疗保障的生动注脚,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着“强富美高”的崭新明天全力进发。 (王丹)
责任编辑: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