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长护险的发展指明了长期方向。人保财险作为国有骨干保险企业,围绕“服务增进民生福祉”,突出“经办服务延伸、基金监管助手、政策完善参谋、健康风险保障”等功能定位,不断探索长护险“人保方案”。截至2023年,人保财险共承办长护险项目120余个,覆盖21个省(包括直辖市、自治区)、59个地市,服务参保群众近6000万人。国家试点项目参与数量30个,参与率61.2%,持续保持行业第一。
退休职工李大爷因病长期卧床,长护险政策启动后,每月由定点机构医生、护士上门提供问诊、换药等基础护理,还有护理人员上门提供擦浴、理发等照护服务,长护险每月帮助李大爷解决近千元的护理费用。
人保财险山东烟台分公司承办烟台市长护险后,组建了动态评估机制,强化督导定点医护机构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组建专项稽核团队,通过日常入户、专项检查、联合巡查、交叉互检等方式开展常态化监督,指导医护机构保质保量完成服务。
通过高频次、常态化的稽核巡查,既保障了医保基金安全,又有效维护了参保人权益。经入户巡查回访,待遇享受人对医护机构的服务满意度达到98%以上。
人保财险江苏南通如皋市阚庄村长护险协赔员对村里失能人员情况“了如指掌”,主动将长护险政策告知106岁的纪奶奶,并帮其准备和提交资料。纪奶奶通过评估后,每周可享受专业护理人员上门服务。
为有效解决农村失能人员距离经办网点远、智能工具使用不熟练等痛点,人保财险江苏南通分公司打造了“县城-镇区-村居”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即在县支公司设立服务中心,在乡镇配置照护经理,在村居落实农村协赔员,以17家乡镇营销服务部为支撑,借力村卫生室,串村走访,实现了“政策宣传全覆盖,服务申请零距离,困难群众上门办”。
长期异地居住人员如何通过失能评估,享受长护险待遇是经办服务的难点。居住在甘肃临夏的徐爷爷,前半生献给了平均海拔3000米的雪域高原甘南,因患有肺源性心脏病、阿尔兹海默症,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于 2022 年提出待遇享受的申请。
人保财险甘南州分公司工作人员向其家属说明政策、了解情况,并在获得医保部门同意授权后,组织失能评估人员对州外居住的徐爷爷进行了线上视频评估。徐爷爷最终被评定为重度失能Ⅰ级,2022年6月开始享受长护险待遇。在上门条件成熟后,人保财险员工自 2023 年恢复了每月对徐爷爷的上门探视和回访。
“每月近千元的长护险待遇,对别的家庭不算什么,但对我们这种双失能的家庭来说真是雪中送炭!”69岁的曾阿姨说道,这笔费用主要用于照护失能的母亲和丈夫。
成都市长护险试点初期从保障重度失能的城镇职工起步,自试点以来,人保财险四川成都分公司全程参与,组建了上百人的服务团队,持续协助成都市医保局推动长护险迭代升级,为政策完善贡献“人保智慧”。
2017年至今,成都市长护险政策逐步将城乡居民、中度失能人员纳入制度保障范围。曾阿姨也先后为母亲和丈夫提交长护险认定申请,每月不仅可享受基础待遇,还能获得专业上门服务。
“我们是义乌首批长护险受益家庭。因为护理得当,我妈妈现在身体、精神状态都很好。”2018年,50多岁的王阿姨通过长护险失能等级评估,由其儿子提供日常基础生活照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提供健康检查、打针换药等专业医疗护理。
近年来,人保财险浙江义乌支公司配合政府部门,不断完善与长护险相关的综合保障体系,织密保障网:衔接失能儿童护理,推出出生缺陷保险;保障灵活就业护工薪资足额发放,推出灵活就业安心险;解决护理机构管理不善或护理人员操作失误导致的责任问题,承办养老机构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等。
“能帮我编麻花辫吗?我总是编不好。”当人保财险山东德州分公司工作人员与护理员第一次走进失能人员付女士的家,她小心翼翼地问出了那句憋在心中已久的愿望。从此,编小辫就成了付女士享受德州市长护险上门服务中的“特殊”必备项目。
“我们主动联系定点机构安排上门服务,现在每个月为其护理服务3-5次,现在的她比之前更爱笑了。”德州分公司主动对接付女士所在服务机构,指导建设长护专区,协助该院盘活闲置的护理资源,并承接了多个敬老院传统业务,为失能人员做好“医疗+护理”服务衔接。
为进一步发挥长护险产业带动作用,扩大就业渠道,德州分公司协助医保部门借力现有医养资源,调动相关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推动照护资源聚集、整合,解决服务碎片化和基层服务触达难的问题,探索长护险向农村地区覆盖路径,吸纳大量农村“4050”人员加入护理行业,充实基层护理服务力量。
探索建立长护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人保财险将继续发挥承办经验、机构队伍、综合保障等优势,配合各地各级医保部门,做优经办服务,做实基金监管,不断迭代升级“人保方案”,为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贡献人保力量。
声明: 本文为资讯信息,不代表数智中国观点:如有违规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